玉米能被“吃干榨净”到何种程度?大豆能吃出怎样的花样?……我们省的企业是这样做:包括看似“无用”的玉米须在内已经延伸出30余种深加工产品;而大豆则被开发成了冰淇淋、酸奶等食品。
近年来,全省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遵循,围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企业龙头,持续促进产业融合。
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就将玉米须制成了“龙须粥”“龙须茶”“龙须面”等产品。
企业董事长孙丽娟说:“这些玉米须全部来自我们种植的降糖玉米,须中含有的黄酮成份是普通玉米须的3.6倍。”
高蛋白玉米、降糖玉米、高花青素玉米……“我们企业深挖玉米全产业链,不断向健康控糖食品延伸,深受市场消费者欢迎。”她说:“普通玉米售价在1元/斤左右,但我们的玉米身价百倍,销售价格在168元/斤左右。”
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持续延伸。以玉米加工产业链条为例,益海嘉里、阜丰、新和成等一批玉米加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落户我省,主要有饲料、酒精、淀粉等初加工产品和变性淀粉、氨基酸、维生素等30余种深加工产品。目前,全省玉米设计加工能力超过300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下步我省将以延链强链优链建链为主攻方向,在提升拓展淀粉产业链,和创新延伸乙醇产业链的同时,做大做强食品产业链,积极发展玉米胚芽、玉米油、玉米浆等系列新产品,培育玉米产业新的增长点。重点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鸡西、双鸭山、黑河、绥化等区域发展玉米精深加工,建设多链条衔接、上下游配套的玉米加工集聚区,到2025年全省玉米加工产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100亿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马铃薯淀粉副产物资源化生物技术、东北农业大学的系列营养健康型功能奶酪、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玉米蛋白源系列生物活性肽新产品开发……日前,我省多所高校带着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待转化成果,亮相全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会议上,吸引了众多目光。
在会议现场,一台模型在品类繁多的食品中格外显眼。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特种食药与生物化工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振宇给出了答案:“这是我们研发的生物活性物质工业4.0标准数字化仿生分离纯化系统装置。通过这一个生产线,能轻松实现我省特种经济作物中活性单体的精准分离。”
他进一步解释, 通过“植物炼金术”,把平常植物变成不平常的产品,以蓝莓为例,通过该装置对100克蓝莓能提取0.2克高纯度花青素,其技术难点在于解决了纯度问题,其提纯度达到欧盟标准,并解决了加工稳定性,保证了其活性。“其价格则是100克花青素的数十倍,能实现农产品高值化增长点。”
采访中,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哈工大科研团队以龙江特色农作物中的活性物质为目标基料,通过现代生物萃取等工业技术进行下游产品研究开发,同时利用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实现定向功能基因挖掘,并推动有机废物利用和高价值产物富集。
这些技术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制药、功能性食品、特医食品、高端食品等泛大健康产业,其高的附加价值属性大多数表现在提纯活性物质比例、纯度、功效等方面。
近年来,我省加快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建设,推动成果转化,农业科学技术支撑逐步加强。2022年,全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69%,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以上。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5%以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31个。
日前,我省出台了《黑龙江省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和《黑龙江省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我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工作的发展趋势、任务目标、支持政策、重点行动和保障措施。
其中,《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力争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速10%,比2022年增加1100亿元以上,三年增幅33%以上。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未来将明确产业链,做强链条龙头。省级重点培育百亿和五十亿级全产业链发展的行业头部企业,市级重点培育十亿级链主企业,县(市)重点培育亿元以上区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通过政策支持、品牌培育、基地建设等,抓好本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裂变发展,支持企业上市,鼓励招大引强,持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同时突出加工引领,明确主攻方向。我省将以粮/食、粮/药、肉/食、奶/乳一体化为发展趋势,做好补链、稳链、强链,培育全产业链发展优势。玉米、乳品重点发展高端产品,促进产业链由强变优;肉牛、生猪重点发展规模养殖,扩大高端肉制品加工产能,在突出全产业链的补和延上提升效益;大豆加工重点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精制油和保健食品;水稻要持续打造好品牌,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