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开始,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印遇龙、秦英林、刘永好、刘汉元、赵皖平、严建兵、林其鑫等农牧业代表就种业振兴、智能化养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豆粕减量替代、地方猪品种保护与开发等议题积极发声,为畜牧业建言献策。
印遇龙表示,猪肉是‘菜篮子’里最重要的商品。我国的猪肉生产与消费规模,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然而现阶段,我国种源创新不足、自给率低,种业科技最新技术受制于人。破解种“芯”问题,大幅度的提高国内本土猪保种与育种能力,改变依赖国外原种猪进口现状,迫在眉睫。
印遇龙认为,重离子辐射+突变体高通量筛选技术(M1TDS技术)是打破技术垄断壁垒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畜禽育种工作中能够尝试。建议国家支持在湖南建设生物育种专用重离子加速器重大装置,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形成政策合力,组建工作专班,为我国打赢种业翻身仗提供关键条件支撑。
此外,印遇龙还建议: 充分的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智能化装备科技,为猪群提供一个舒适的健康生长条件; 利用基因科技,优化可编辑基因,为行业提供优质耐病毒种苗; 利用生物技术,挖掘多样性饲料原料,优化饲料营养配方,促进猪群肠道健康; 国家相关部门设立“养殖废弃物减控提质与增效利用研究”国家重大研发专项,组织全国力量协同攻关; 实施“国家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行动计划,推进生猪智慧化集团养殖、生态化规模养殖和家庭农场健康化养殖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秦英林建议,通过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推进智能化养猪;坚持自主育种,助推种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加大猪病研究力度,快速推进疫病净化;实施种养循环,打开绿色发展新路径等,持续推进我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关于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实施中发挥企业作用的提案》中,刘永好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探索科创兴农的有效路径,集中力量解决如生物育种、绿色低碳等产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促进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第二,持续鼓励农业公司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管理和引导中,鼓励企业标准市场化,推动行业标准提档升级;第三,针对农业产业周期性强的特点,鼓励金融机构深入农业公司进行调研,从企业实际金融需求出发,创新金融工具的支持方式,研发支持农业领域的长周期专项金融理财产品,帮企业对抗产业周期性波动,“熨平”产业周期,提升公司对农产业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的信心和积极性;第四,发挥我国互联网设施相对完备、用户基数庞大等一系列数字化的经济领域的基础优势,鼓励政府部门与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联合构建农业大数据中心,建立大数据标准体系。
对于民营经济在激活中国经济活力过程中的价值,刘汉元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财富、尊重经济的环境,让大家放开了手脚,解放了思想,使中国经济从很低的水平,逐渐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过程中,对创新产品、就业市场和企业和企业家的认可鼓励,使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普遍释放,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如今,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社会各主体,保护大家的积极性,认可大家的价值,再一次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这些共识的形成、信心的打造,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向好。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当前, 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科学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支撑当前畜禽养殖业及关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种养结合、变废为宝、消除畜禽养殖污染已成当务之急。
赵皖平介绍,我国养殖业在源头减控提质、粪污处理过程综合控制、农业种养一体化生态利用等环节都遇到了瓶颈问题,处理质量、处理效率和经营成本相互制约,根源在于缺乏技术创新体系、技术体系和支撑体系。
赵皖平建议,设立“养殖废弃物减控提质与增效利用研究”国家重大研发专项,组织全国力量协同攻关,以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为主,开展饲料原料碳氮结构功能特征及源头减控、养殖过程有害化学气体排放与减控、畜禽粪污高效能源化利用等系统创新研究。同时,创新畜禽养殖场设计与节能环保设施、非常规饲料原料提质利用与新型饲料研发、畜禽饲用抗生素替代等。基于我国区域差异性,创建特定区域治理模式示范区,集成示范并推广种养一体化、养殖废弃物减控提质与增效利用技术模式。此外,建立和完善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行政监督及畜牧业、种植业、生态环境等各部门联动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奖补。整合环境治理和农业生产等涉农资金,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基金等项目资金,推进中小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由全国人大组织起草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促进法,并执行巡视制度,完善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
严建兵表示,我国目前的饲料粮主要来自于玉米和大豆,其中玉米是最重要的能量饲料源,豆粕是蛋白饲料源。然而,当前普通玉米的蛋白含量只有7%~9%,因此就需要在饲料中添加豆粕进行蛋白补充。
然而,我国大豆自给率低,大豆和豆粕严重依赖于进口。近两年大豆的进口量更是居高不下,同时,一直在变化的国际环境使得我国大豆的结构性进口战略不确定性增强,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饲料加工业、养殖业健康发展。
对此,严建兵提出要发展高蛋白玉米,实现大豆进口替代,既从源头上提高能量转化与饲料转换率,减少对大豆和豆粕的进口依赖,降低饲料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又可缓解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同时,还能大大的提升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
林其鑫介绍,我国是全球生猪生产、消费最大的国家,猪肉已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拥有世界最丰富的猪遗传资源,地方猪品种数量丰富多样,普遍具有抗逆性强、繁殖能力强、肉质好等特点,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华系名猪。
然而,林其鑫也发现,我国地方猪受主产地区历史、地理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存在保存总量偏少,资源的深度鉴定评价和产业开发利用水平严重不足等问题,导致地方猪种质的产量和品质提升较慢,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亟待加强。“保护好、利用好地方猪种质资源,对于端稳老百姓的‘肉盘子’,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为此,林其鑫建议,加大对保护和开发中国地方猪种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加强地方品种的选育、保护和利用。
“首先是统筹建立全国性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林其鑫表示,希望农业农村部能进一步统筹地方猪种资源保护、育种攻关和利用开发等相关工作,同时加大资金、人才、技术上的支持力度。
来源:综合人民网、人民政协网、农财宝典畜牧版、河南经济报、湖南日报、新浪财经、新希望集团、第一财经、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