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猪饲养到了育肥阶段就比较省心了,但是也不能完全松懈,如果管理不到位也会导致育肥猪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育肥猪厌食是很常见的。所以一定要做好饲养管理,避免因为育肥猪厌食导致增重少,出栏慢,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如果猪除了不吃食,还伴随发烧,咳嗽,呼吸困难,这应该是感冒了,或者病毒性或细菌感染,炎症会造成猪发热,进而影响育肥猪的采食。
2、猪只如果厌食,卧圈不起,应该看看育肥猪肢蹄是否有损伤或者溃烂,驱赶猪只活动时是否有疼痛感,确定是不是是口蹄疫引起的。
3、育肥猪自身肠道的疾病,断奶时产生了应激,造成小肠绒毛受损,肠胃不健康,导致的食欲减少。
4、饲养管理不够精细,喂过多精饲料或者饲料营养单一,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都会造成肠胃负担,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猪不吃食。
5、有些养殖户喂育肥猪浓缩料,掺入的玉米等能量原料发霉导致中毒,食欲减退。
6、管理不到位,圈舍潮湿,卫生堪忧,猪群密度大,导致细菌滋生,造成抵抗力低的猪传染疾病,食欲减退。
猪只生长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单一饲粮往往营养不全面,不能够满足猪生长发育的要求。
多种饲料搭配应用能发挥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的东西的互补作用,来提升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研究证明,单一玉米喂猪,蛋白质利用率为51%,单一肉骨粉则为41%,如果把两份玉米加一份肉骨粉混合喂猪,蛋白质利用率可提高到61%。
定时指每天喂猪的时间和次数要固定,这样不仅使猪的生活有规律,而且有利于消化液的分泌,提高猪的食欲和饲料利用率。要根据具体饲料确定饲喂次数。
精料为主时,每天喂2~3次即可,青粗饲料较多的猪场每天要增加1~2次。夏季昼长夜短,白天可增喂一次,冬季昼短夜长,应加喂一顿夜食。
饲喂要定量,不要忽多忽少,以免影响食欲,降低饲料的消化率。要根据猪的食欲情况和生长阶段随时调整喂量,每次饲喂掌握在八九成饱为宜,使猪在每次饲喂时都能保持旺盛的食欲。
饲料的种类和精、粗、青比例要保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不可变动太大,变换饲料时,要逐渐进行,使猪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这样有助于提高猪的食欲以及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饲料煮熟后,破坏了相当一部分维生素,若高温久煮,使饲料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降低其消化利用率,且有些青绿多汁饲料,闷煮后可能会产生亚硝酸盐,易造成猪只中毒死亡。
日粮调制过稀不仅影响唾液分泌,而且稀释胃液,影响饲料的消化。饲喂稀料使猪干物质进食量降低,同时猪排尿增加,消耗体热。
因此,日粮调制以稠些为好,一般料水比为1:2~4。冬季应适当稠些,夏季可适当稀些。
饲养方式可分为自由采食与限制饲喂两种,自由采食有利于日增重,但猪体脂肪量多,胴体品质较差。
饲料品质不仅影响猪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而且影响胴体品质。猪是单胃杂食动物,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直接沉积于体脂,使猪体脂变软,不利于长期保存,因此,在肉猪出栏上市前两个月应该用含不饱和脂肪酸少的饲料,防止产生软脂。
要根据猪的品种、性别、体重和吃食情况做合理分群,以保证猪的生长发育均匀。分群时,一般掌握留弱不留强夜合昼不合的原则。分群后经过一段时间饲养,要随时做调整分群。
从小就加强猪的,使其养成三点定位的习惯,使猪吃食、睡觉和排粪尿固定,这样不仅仅可以保持猪圈清洁卫生,又有利于垫土积肥,减轻饲养员的劳动强度。
猪圈应每天打扫,猪体要经常刷拭,这样既减少猪病,又有利于提高猪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温度过低时,猪用于维持体温的热能增多,使日增重下降;温度过高,猪食欲下降,代谢增强,饲料利用率也降低。
猪去势后,性器官停止发育,性机能停止活动,猪表现安静,食欲增强,同化作用加强,脂肪沉积能力增加,日增重可提高7%~10%,饲料利用率也提高,而且肉质细嫩、味美、无异味。
在催肥前驱虫一次,驱虫后可提高增重和饲料利用率。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定时进行疾病预防工作,注意疫情监测,及时有效地发现病情。
生长猪在育肥过程中,应防止过度的运动,特别是激烈地争斗或追赶,过度运动不仅消耗体内能量,更严重的是容易使猪患上一种应激综合症,忽然出现痉挛,四肢僵硬严重时会造成猪只死亡。
水是调节体温、饲料营养的消化吸收和剩余物排泄过程必不可少的物质,水质不良会带入许多病原体,因此既要保证水量充足,又要保证水质。实际生产中,切忌以稀料代替饮水,否则造成不必要的饲料浪费。
育肥阶段的采食量最大,其饲料转化率将直接影响整个猪场的饲料消耗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并不是饲料越便宜越省钱,关键是要确保饲料的质量,特别要注意霉菌毒素的污染。
如果因饲料原因而造成猪只患病或生长受阻,进而影响种猪场的经济效益,就太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