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极速体育直播吧nba > 饲料机械
时间: 2024-01-27 10:28:02 | 作者: 极速体育直播吧nba
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首个活体交割期货品种——生猪期货将于2021年1月8日在大商所上市
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首个活体交割期货品种——生猪期货将于2021年1月8日在大商所上市
12月11日,证监会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生猪期货将于2021年1月8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正式挂牌交易。这是期货市场落实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的新举措,也是长期资金市场发挥中枢作用,更加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体现。生猪是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生猪期货将是我国期货市场上市的第一个活体交割品种。业内人士认为,生猪期货将在稳定价格预期、助力产业规模化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许多行业人士纷纷感慨,二十年磨一剑,终于等来这一天。据了解,多年来,大商所持续研究和推动生猪期货上市,在对产业进行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对相关重点、难点和风险点问题形成了针对性的创新解决方案。目前已完成生猪期货合约和规则方案的整体设计,交割仓库征集正有序推进,相关业务、技术系统也已准备就绪。
国内多家上市生猪养殖企业表示,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我国生猪产业格局发生诸多变化,产业链企业投资所需成本逐步的提升,生产经营面临各种挑战。与此同时,新的风险管理需求显现,企业更加关注规避市场风险,谋求长效稳健发展。在此情况下,未来生猪期货的上市将为整个生猪行业提供一个重要的避险渠道。
12月10日晚间,牧原股份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将开展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牧原股份发布表示,公司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目的是公司作为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生猪养殖企业,需要自行进行原料采购、饲料加工。玉米、小麦、大豆、豆粕、豆油等作为饲料生产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在饲料原料中占比较高。为规避饲料原料价格大大度波动给公司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司拟以自有资金进行玉米、豆粕等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业务,有效管理价格大幅度波动的风险。
牧原股份相关业务负责人王瑞婷表示,当前牧原股份也有新的风险管理需求,第一企业借助行业高利润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现金流安全;第二管理生猪价格和养殖利润大幅度波动的风险,希望能够通过“保险+期货”实现养殖利润的稳定。
生猪是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生猪产业链以生猪养殖业为中心,涉及饲料加工、兽药疫苗、屠宰、食品加工、物流、零售、餐饮等诸多行业。市场的人表示,在当前市场情况下,上市生猪期货更有助于生猪产业企业管控风险,制订生产计划,稳定生产经营。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生猪期货的上市不但可以为公司可以提供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还有助于提高生猪现货市场行情报价的透明度,帮企业合理的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有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李文婷对期货日报记者说,同时,生猪期货上市还将进一步推进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一德期货生鲜畜牧产业分析师侯晓瑞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生猪期货上市后首先会对远期价格起到预测作用,促进产业的标准化及规模化进程,促使生猪价格更为透明,养殖场、屠宰企业、贸易商及猪肉加工公司等均能够准确的通过盘面价格来合理的安排自身经营计划,有计划的安排生产采购计划,规避也许会出现的风险。
“养殖企业作为生产者,在猪价下行周期易出现不同程度亏损。生猪期货上市后可选择在期货盘面进行卖出套期保值来锁定价格下降风险,同时在期货盘面买入饲料原材料,实现养殖利润套保。对于屠宰企业来说,主要赚取毛猪与猪肉间价差,若毛猪价格持续上涨,而增加的成本又无法顺利转移到下游,则面临亏损风险,在此情况下,屠宰企业可提前通过买入生猪期货进行套保。”侯晓瑞说。
中粮肉食相关业务负责人认为,生猪期货上市后,整个生猪养殖产业链可以同时锁定前端饲料成本和后端养殖收入。
“生猪养殖公司能够通过玉米、豆粕、生猪期货,规避原料端及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同时也能形成饲料、生猪期货相结合的养殖利润管理。屠宰加工公司可以利用期货管理库存,如果预测生猪市场行情报价走弱,可进行卖出保值,同时减少生猪库存,进而减少因价格下降导致的损失;如果生猪价格预期上涨,库存处于低位,可以买入远期合约建立虚拟库存,规避因成本上涨带来的风险,稳定生产经营。”方正中期期货农产品分析师车红婷说。
我国生猪种类非常之多,养殖周期、疫苗等多重因素在影响生猪价格波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我国养猪业历史悠远长久,源远流长,猪种资源众多,养猪经验比较丰富,是最早将野猪驯养为家猪的国家之一。近代,我国从西方引进先进养猪技术,利用国外的优良猪种改良本地猪。如从20世纪初开始,引进巴克夏、波中等优良猪种,与我国北方猪种杂交而育成的新金猪、定县猪,具有肉质好、产量高的特点。改革开放后,我国生猪养殖量持续不断的增加,到2004年,我国生猪存栏4.8亿头,出栏6.18亿头,猪肉总产4701.6亿吨,均居世界首位,成为养猪第一大国。
“但随着我们国家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和行业发展,生猪价格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波动。”市场的人说,行业内以“猪周期”来反映我国生猪价格的大幅波动,其中母猪繁殖、仔猪繁殖和疫苗三大要素对生猪价格影响巨大。
据介绍,全球生猪养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用于养殖的生猪品种几经迭代,已形成了以长白猪为主,其他商品猪种为辅的格局。巴克夏猪、约克夏猪、格洛斯特花猪、杜洛克猪以及长白猪成为全世界主要的养殖品种。
现阶段,我国规模养殖场的生猪以外三元为主,即杜洛克、长白猪、大约克夏猪三元杂交而成的商品猪。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以“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为主的引进品种占出栏总数的70%以上,是我国猪肉生产的主力。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整个生产流程中,扩繁的两个阶段各需要经过14个月,商品猪阶段,母猪妊娠至分娩需3—4个月,仔猪成长为商品猪出栏需6个月左右,共计约10个月。”上述市场人士说,在此过程中,生猪供给需求的变化即可能对生猪价格构成重大影响。
母猪养殖阶段,不同时期的饲料成分是影响养殖效率的重要的因素。母猪饲料大致可分为怀孕期、泌乳期及后备母猪饲料,三个时期的饲料主要不同之处在于饲料成分及能量。母猪作为成年阶段的生猪,自身具备成熟的免疫系统,在疫病防治方面与商品猪育肥阶段大体相同。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仔猪养殖阶段,仔猪的成活率、出栏率等将直接影响养殖场的盈利水平。仔猪阶段使用的饲料为前端料,具体分为教槽料和乳猪料。前端料在饲料中科技含量最高,是保证仔猪健康成长的关键。影响仔猪成活率和出栏率的疫病主要有仔猪腹泻、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猪囊虫病、炭疽、猪丹毒、猪肺疫、布鲁氏菌病等,其中仔猪腹泻对成活率的影响最大,一般冬季疫情严重,造成仔猪成活率较低,因此仔猪阶段的疫病防治十分关键,仔猪养殖区域的卫生消毒和物理隔离是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
疫苗方面,疫病防控是生猪养殖的关键,根据母猪及商品猪生长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免疫接种计划和疫苗种类十分重要。以母猪阶段为例,细小病毒疫苗为阶段性疫苗,通常用于后备母猪及母猪生产后10天左右;乙脑疫苗为季节性疫苗,用于蚊虫多发季节,一年注射两次,分别在3月底及7月底。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全球猪肉供应和消费较为均衡,作为生猪主要生产地区的中国、欧盟和美国,同时也是猪肉的主要消费国。长期以来,全球猪肉市场供应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有市场人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相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05—2018年,全球生猪年存栏量变化明显,但整体保持在7.5亿头以上。2007年,全球生猪存栏达到8.26亿头的区间峰值,随后下降至8亿头以下,并进入振荡阶段。2012年,全球生猪存栏回升至8亿头,而后年年在下降,于2016年达到7.71亿头的区间低值,并进入缓慢增长阶段。2018年,全球生猪存栏量7.73亿头,较2007年峰值下降6.41%。
“中国是生猪养殖大国,2018年生猪存栏量为4.28亿头,约占全球生猪存栏总量的55.38%,排在第一位。”上述人士介绍,其次是欧盟27国,占比约为19.43%;再次是美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占比分别为9.46%、5.02%、2.97%。
据介绍,在全球生猪出栏及分布方面,2005—2018年,全球生猪年出栏量呈周期性波动趋势。2018年全球生猪出栏量为12.98亿头,环比上升2.49%,较2005年增加7.28%。中国是全球生猪出栏量最大的国家,约占全球生猪出栏总量的54.56%,接着是欧盟27国,占比为20.96%,之后为美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占比分别为10.33%、3.16%、3.49%。
全球生猪消费方面,2005—2018年,全球猪肉消费呈振荡上升态势,2013年之后年增速变缓,2018年消费量达到最高,为1.12亿吨,环比上涨1.78%,较2005年增长20.68%,年均增长约138万吨。全球猪肉主要消费地区按年消费量排名依次为中国、欧盟27国、美国、俄罗斯、巴西、日本、越南、墨西哥、菲律宾、加拿大。其中,2018年中国消费量占比在49.26%,远超排在第二位欧盟27国的19.01%,是其猪肉消费量的2.59倍。
“生猪进口对我国生猪供给影响明显。”上述市场人士说,在猪肉出口方面,2018年,欧盟猪肉出口量居第一位,占据世界猪肉出口总量的34.74%,美国紧随其后,所占份额略低于欧盟,美国、欧盟的出口量之和占据了世界出口总量的66.27%,其他几个国家猪肉出口总量共计占比在33%左右。在去产能及生猪行情高位运行背景下,2016年中国变成全球第一大猪肉进口国。世界主要养猪国看好中国市场,其低养殖成本优势突显,价格低的猪肉产品大量出口至中国。
显然,作为全球第一大猪肉进口国,欧盟、美国、巴西等地区生猪生产和出口情况对于我国生猪价格影响明显。
据介绍,欧盟27国是全球第二大生猪生产区,2018年生猪出栏量在2.72亿头,环比增长1.49%;猪肉产量2430万吨,环比增长4.25%。欧盟的养猪模式为规模化饲养和散户饲养并存。
美国是世界第三大生猪生产地区和消费地区,2018年生猪出栏量约1.34亿头,环比增长3.54%,占全球生猪出栏总量的10.33%。美国生猪养殖以家庭农场为主,饲养规模一般较大,市场上96.6%的猪肉供给是由规模养殖户提供,年产5000头以上的大规模养殖公司可以提供了全国猪肉总供给的60%以上。
2004年至今,巴西生猪出栏量整体呈增长之势,2018年出栏量为4095万头,环比增长1.79%。随着生猪产能和猪肉产量的增长,巴西变成全球第四大猪肉生产国及出口国。在巴西养猪业中,一体化生产模式约占70%,其余30%生猪是由独立的养猪场生产的。巴西生猪传统主产区位于南部各州,以中型和大型养猪场为主,母猪数量在50—5000头之间。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而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国及猪肉消费国,生猪出栏量及猪肉消费量占全球比重均在50%以上,但我国并非养猪强国,在种猪育种技术和行业整体规模化水平方面与美国、欧盟等养猪发达国家及地区仍存在比较大差距。2018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占全球生猪出栏总量的54.56%,猪肉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49.26%,远超排在全球第二位的欧盟27国。
2005—2014年,我国生猪出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4年达历史高值的7.35亿头,而后回落并趋于稳定。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8年我国生猪出栏量为6.94亿头,环比增长0.76%,年末生猪存栏量为4.33亿头,环比减少0.41%。从市场真实的情况来看,影响生猪出栏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养殖规模化程度、疫病、行情及政策等。2019年国内非洲猪瘟疫情蔓延,生猪出栏量降至5.44亿头,环比大幅度下滑21.61%。目前国内生猪产能处于缓慢增长态势,但由于产能恢复周期较长,2020年年底或仍难恢复至原有水平。
“在我国生猪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比最大,占比56%左右,仔猪成本约占23%,为生猪养殖的第二大成本。”某生猪养殖企业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据介绍,2015年以来,饲料价格整体低位运行,对生猪养殖形成利好,生猪价格成为影响盈利的重要的因素。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8年8月以后,疫情严重地区猪价处于低位,2019年1月底东北最低价格仅为8元/公斤。随着供应缺口逐步扩大,猪价屡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截至2019年年底,国内自繁自养养殖盈利已突破3000元/头。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主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公司+农户“模式,一种是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上述负责人说,育仔和育肥是区分养殖企业经营模式的主要判断依据。
该负责人介绍,“公司+农户”模式下,公司仅保留种猪繁育和育仔阶段,而将商品猪的育肥阶段以委托饲养的方式交由农户负责。由合作农户按公司的标准自己出资新建或改造现有的养殖场,并通过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缴纳一定的预付金(根据生猪行情变化做调整),“代替”公司做生猪养殖。生产周期结束,公司依照合同约定价格回购成熟的商品猪,并支付一定的托管费;保证金可以退还给农户,也可以抵用下一生产期的保证金。
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下,企业自建养殖场,统一采购饲料、疫苗,雇用农工集中进行种猪的育种和扩繁、猪苗的培育、生猪育肥等全部生产的全部过程,并统一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从上游的育种和饲料,到中游的扩繁和育肥,再到下游的屠宰销售,通过一体化的产业链,做到生产全环节可控。一体化产业链使得公司将生猪养殖各个生产环节置于可控状态,在食品安全、疫病防控、成本控制及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方面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与自繁自养养殖场相比,育肥户养殖过程中仔猪成本(可变成本,依据市场行情变化而变化)占比显著增加。”上述负责的人介绍,按照当前15公斤外三元仔猪2000元/头的价格计算,仔猪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高达61.37%,远高于自繁自养的占比。人工、水电、药物等成本包含在另外的成本当中,约占总成本的4%。
据介绍,随着我们国家规模化养殖不断推进,2005—2014年,我国生猪出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4年达历史高值的7.35亿头,随后回落并趋于稳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在6.94亿头,环比增长0.76%(2014年生猪出栏量为7.35亿头,为十年以来最高);年末生猪存栏量为4.33亿头,环比减少0.41%。2019年国内非洲猪瘟疫情蔓延,生猪出栏量降至5.44亿头,环比大幅度下滑21.61%。目前国内生猪产能处于缓慢增长态势,但由于产能恢复周期较长,至2020年年底或仍难恢复至原有水平。
“虽然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庞大,但生猪进口慢慢的变成了我国生猪产业的有益补充。”上述负责人说,我国生猪进口以种猪为主,猪肉为辅。
据记者了解,2010—2018年,我国种猪进口整体趋势与“猪周期”调整基本一致。2014—2015年,猪价低迷,养殖场为减轻出栏压力,及时规避损失,种猪进口量保持低位。2015年后,市场看涨预期增强,种猪进口量提升,至2017到达新一轮高点。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国内养殖企业扩产意向下滑,扩张速度放缓,种猪进口量呈现明显走低态势。2019年,种猪进口量跌至5000头左右,环比下跌15%。2019下半年以来,随着生猪价格不断攀升,大型规模化养殖企业获利丰厚,开始积极扩产补栏。进入2020年,国内种猪、仔猪价格大大提高。预计2020年种猪进口较2019年将大幅度的增加,进口量或回升至10000头附近。
猪肉进口方面,2014年以来,我国猪肉进口量趋势上涨,当年进口总量为56.40万吨。2016年受国内生猪价格飙升影响,猪肉进口量达到近十年高峰,为162.03万吨,环比涨幅108.40%,随后两年回落趋稳。
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国内猪肉供应缺口明显,全年猪肉进口量达到210.80万吨,环比上涨75.66%,创历史新高。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期货对应的下游消费产业以热鲜肉、冷鲜肉、冷冻肉为主。“受非洲猪瘟的持续影响,2019年国内猪肉产量为4255万吨,环比下滑21.98%,猪肉消费量仅为3793.7万吨,创近15年的新低。”某养殖企业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据介绍,2005—2014年,我国猪肉消费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出现小幅下滑,而后趋于稳定。2018年,我国猪肉消费量为5519.08万吨,环比小幅增长1.15%。2018年,国内生猪供应量涨势缓慢,根本原因是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国内生猪调运受限,主销区生猪供应不足,主产区供应充足但消费不足,造成生猪消费整体缓慢。
从人均猪肉消费数据观察,2008年起,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量基本保持增长态势,2015年达到10年以来的峰值40.3公斤,较10年间的最低值31.58公斤增加8.72公斤。而2016年开始,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出现下降。2019年,受产量大幅度减少的影响,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7.1公斤(根据我们国家猪肉产量及人口数量计算所得),环比大幅度地下跌30.03%。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猪、牛、羊、禽肉产量为7649万吨,比上年下降10.2%。其中,牛肉产量为667万吨,增长3.6%;羊肉产量为488万吨,增长2.6%;禽肉产量为2239万吨,增长12.3%。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国内猪肉产量大幅度地下跌,牛、羊与禽肉总产量则呈现增长态势,替代作用明显。后期,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持续不断的发展,牛、羊、禽肉对猪肉的替代效应将更加明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消费者关注的不再是‘吃得多’的问题,而是‘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问题。”上述负责人认为, 随着牛、羊、禽等肉类供给的增加,消费者在肉类消费中拥有了更多选择,肉类的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猪肉消费量的比重逐渐下降。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生猪屠宰量达24251.78万头,较2017年增加2067.94万头。全国生猪屠宰量占比排名前十的地区分别为广东、山东、四川、河南、江苏、浙江、湖南、广西、河北和湖北,上述地区屠宰量占总屠宰量的比重为69.25%。其中,前5个地区占比为47.27%,广东约占13.77%,山东约占11.73%。
生猪出栏后进入屠宰场,经过屠宰,分割成各类猪肉产品。屠宰企业猪肉产品主要分为鲜肉(猪肉鲜品)及冻肉(猪肉冻品)两大类,除了生产环节略有不同外,两大类产品的下属分类一致,均为白条类及分割类。
“近年来,我国猪肉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从冷冻肉到热鲜肉、再从热鲜肉到冷鲜肉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鲜肉甲天下’的格局。”上述负责人称。
该人士表示,纵观近几年猪肉消费结构的变化,冷鲜肉及深加工制品在猪肉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呈缓慢增加趋势,消费区域集中在广东等南方市场的热鲜肉,在消费中的占比逐年下降。根据调研数据,仅对比热鲜肉及冷鲜肉,根据地域消费特点及屠宰企业分布,冷鲜肉多由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生产,且多集中在北方市场,冷鲜肉在猪肉消费中的占比为40%,热鲜肉则高达60%。
整体来看,热鲜肉消费渠道以农贸市场为主,冷鲜肉则以超市、专卖店等渠道店为主,冷冻肉主要供给肉制品深加工企业、餐饮行业等市场主体。
“一直以来,活体贸易是我国生猪贸易的主要形态。” 某养殖企业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传统的生猪贸易即是将供给端养殖场的生猪对接到需求端屠宰厂进行屠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生猪出栏的体重成为买卖双方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目前,国内生猪贸易模式主要分两种,分别称为直采和中介,其中中介模式又可细分为猪经纪和中间商。
直采方面,即屠宰厂直接向养殖场采购生猪,这一模式主要在大型屠宰厂和规模化养殖企业之间发生。由于规模化养殖场生猪养殖过程控制较严格,生猪质量有较好保障,定价方式以活猪直接定价为主。中介方面,即屠宰厂和养殖场之间通过中介方对接,完成生猪贸易。中介方具体可分为猪经纪和中间商两类,猪经纪对接养殖场和中间商,中间商对接猪经纪和屠宰厂,也有相当一部分中间商直接对接养殖场和屠宰厂。
“在此过程中,生猪出栏时的体重对养殖场和中间商至关重要。”上述负责人表示。中间商是生猪贸易中最重要的主体,在整个生猪贸易的过程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内85%以上的生猪贸易是通过中间商来完成的,大部分中间商直接对接养殖场和屠宰厂,以赚取生猪收购和销售的差价利润。
因此,在我国生猪贸易中,中间商最关注的是生猪的品种和体重。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品种以外三元为主。对于经过三元及以上国外良种猪杂交形成的改良猪种,背膘厚度与体重关系密切,生长期越长,体重和背膘厚度越大。一般情况下,中间商通过体型来主观判断生猪宰后的质量情况。
除生猪品种和体重外,中间商还会关注外观,应具有瘦肉型猪的体型外貌,体表无脓包或肿块,行走自然。通常,会在生猪出栏时观测,依靠主观判断。
“一般来说,养殖场的生猪出栏送至屠宰厂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汽车进行运输,为控制生猪进食进水量、运输途中排泄消耗等问题,中间商会通过要求养殖场提前断食断水来保证。”上述负责人说。
同时,在运输之前,中间商还需要满足检验检疫要求,生猪出售前需向地方畜牧局申报检验检疫,其中运往省外需要提前1周,省内提前2—3天。生猪出售时,畜牧局相关技术人员到场进行检疫和瘦肉精快速检验。生猪进入屠宰厂前,需要检查耳标、检疫票和车辆消毒证。猪肉产品出厂时,具有检疫票、合格证和标签。
该人士称,正常情况下,我国商品猪出栏体重维持在120公斤的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季节性消费的影响。10—12月,腌腊旺季,生猪出栏体重明显提升,南方局部地区生猪出栏体重可达150公斤;4—7月,消费淡季,需求端喜好瘦肉,养殖端普遍降低生猪出栏体重,此时,110公斤左右的生猪较受欢迎。
上述人士介绍,养殖端为降低疫情风险,主动降低生猪出栏体重,部分养殖户恐慌性抛售,2019年3月,全国生猪出栏均重最低降至110公斤,环比下滑5.60%。随后,5—8月,南方市场进入疫情高发期,养殖端同样出现抛售,生猪出栏体重再次下滑。直至9月,疫情趋稳,生猪出栏体重才开始增加。进入10月,猪价快速上涨,养殖户惜售情绪升温,养大猪意愿增强。11月,生猪出栏均重增加至最高的133.80公斤,同比提升14.15%。
进入2020年,1—3月,国内生猪出栏均重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截至3月底,生猪出栏均重为126.43公斤,业界普遍看好未来盈利,预计2020年生猪出栏体重维持在较高水平。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自2018年8月份起,全国生猪调运阶段性受阻,生猪跨省调运量大幅下滑。进入2019年下半年,跨省调运虽有所恢复,但国内生猪产能受损严重,市场活跃度下滑,市场生猪调运量已明显下滑。”某市场人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据介绍,正常情况下,我国生猪跨省调运活动频繁,每年秋冬旺季调运量相对较多,夏季消费清淡,加之调运过程风险增加,调运量随之减少。其中,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四川和广东八省份人口集中,猪肉需求量较大,是我国传统的生猪调入地区。而东三省、河北、山西、安徽、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广西和云贵十四省生猪养殖量相对充足,为生猪主要供给来源地区。
“运输成本和生猪调运过程中的死亡、损耗是影响生猪调运量的关键因素。”上述市场人士称。
运输成本方面,在生猪运输过程中,相对固定的成本是运输成本,即燃油费。对于自己有车的中间商,除去燃油费,需要承担的是车辆的折旧费以及员工工资;对于租用车辆的中间商,在支付燃油费的同时,还要支付租车费,通常情况下,燃油费与租车费是同时支付的。
生猪死亡及损耗方面,在生猪运输过程中,1000公里范围内,正常掉膘损耗不超过3.5公斤/头。贸易中出现生猪死亡,由贸易商自行处理,屠宰厂拒收。因此,一般情况下,为避免长距离运输带来的过多损耗和生猪应激死亡风险,中间商的贸易半径多在1000公里以内,但当两地生猪价格出现较大价差时,为追求高额利润,中间商也会进行远距离跨省贸易。
“政策方面,为控制非洲猪瘟疫情扩散,农业农村部陆续出台了多项控制生猪调运的政策。”该市场人士说,目前,农业农村部实行的调运政策为2018年12月27日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关于规范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活动的通知》(农牧发[2018]23号),其中规定疫区所在县生猪不得调出本县,疫区所在省生猪不得调出本省。同时,农业农村部强调要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跨省(区、市)调运,提倡以省内屠宰消化为主。目前,生猪的跨省调运多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省内调运基本不受限制。
该人士说:“2018年年底,国家为抑制活猪调运,取消高速‘绿色通道’,生猪调运成本增加。为了减少调运过程中非洲猪瘟的传播几率,农业农村部出台了严格的调运车辆洗消政策。根据车辆大小不同,洗消一次的费用在500—800元/辆,进一步增加了调运成本。”同时,为控制非洲猪瘟疫情蔓延,车辆改装也增加了运输主体的调运成本。疫情初期,国家发布了要求生猪调运车辆改装的政策,各类型车辆改装的费用为11000—21000元/辆不等,根据改装后使用的年限换算,每公里增加的折旧成本为0.25—0.50元。“所以,在多重因素影响下,过去两年我国生猪调运效率显著下滑。”
一方面,调运车辆一次全面的洗消、烘干需要至少5个小时,冬季北方气温较低,清洗、消毒液体结冰现象普遍,洗消时间增加,一次洗消至少需要8个小时;另一方面,生猪出栏过程中,为避免与外界直接接触,多数企业采用“二次导出”的方式,即外界调运车辆不进入养殖场,各养殖场配备专门的内部转运车辆,从栏内导出至距离猪场1—3公里以外的地点,再转运至最终的调运车辆上。在这一过程中,每车生猪(100—120头)上车时间增加2—3个小时。综合来看,每车生猪调运时间增加8—10个小时,调运效率大幅降低。
“调运政策引起的成本增加、消毒清洗等环节导致的运输效率下降等因素,均使我国生猪调运数量明显降低,所以市场各方需要密切关注我国生猪调运数量的变化可能对生猪价格的关联影响。”该人士说。
我国生猪价格波动形成了生猪市场特色“猪周期”,而“猪周期”反过来又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构成重大影响。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我国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因素众多,但供给和需求的综合博弈是价格大幅变动的主要原因。”某市场人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生猪的生产成本是由人工成本和生猪的物质与服务费用构成的。其中,仔畜费、饲料费、水电煤费、医疗防疫费等直接费用和保险费、管理费等间接费用共同构成了生猪的物质与服务费用。饲料费用在生猪的生产成本中占比最高(一般为40%—60%),同时饲料费用的变化也是生猪养殖过程中最不易控制的成本。生猪的生产成本中占比排第二的为仔畜费用,其波动幅度大,频率频繁,也是猪肉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虽然生猪市场价格变动最根本的影响在供需层面,但是养殖户的心理底价通常受到投入成本的影响。
“同时,生猪的供应能力又受能繁母猪存栏量、疫情疫病、冷冻肉进口及出栏节奏调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上述人士认为,母猪存栏占比决定着生猪供应是否充足,疫情疫病的暴发会对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造成阶段性影响。并且,我国经常还会从欧美等地进口冻猪肉或者猪肉制品,一旦到港进行销售,将对当地乃至周边的猪肉市场形成明显冲击。
猪肉消费方面,则受国内经济形势、疫情疫病、季节因素及替代品价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该人士介绍,国内经济形势低迷时,居民可支配的收入有限,对猪肉的消费量会减少,消费市场的萎缩导致生猪价格降低。同理,国家经济形势较好时,居民对猪肉的消费增加,进而使得生猪价格走高。同时,节假日前后,猪肉价格也会出现短期波动。例如,春节、中秋节前猪肉消费量比较大,价格会稍微提高,而节后由于消费者前期购入的猪肉还没消费完,市场需求相对萎缩,生猪价格会有所下降。
替代品对我国生猪价格也构成明显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内肉类饮食结构的变化,猪肉“一家独大”逐渐改变,肉类的多样性也影响猪肉消费。当猪肉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减少对猪肉的消费,增加对牛肉、羊肉、禽类和鸡蛋的消费,而对替代品消费的增加会抑制猪肉价格的上涨。例如,在2019年,我国生猪市场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国内猪肉产量大幅下滑,牛羊禽总产量则是小幅增长的态势,作为替代品牛羊禽肉替代作用明显。未来,随着国内经济水平逐步的提升,预计牛羊禽肉对猪肉的替代效应或更加明显。
“但本质上来看,猪肉价格上涨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形成所谓的”猪周期“。”该人士告诉记者。
上述人士认为,形成“猪周期”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生猪产量不稳定。我国的生猪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发展水平没有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二是规模化养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以年出栏500头为界,我国规模化养殖率为45%。在生猪价格历次波动中,由于散养户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只能随生猪价格的涨跌,或盲目扩张生产,或恐慌性退出生产,造成市场出现供需失衡。三是疫情疫病加剧产业波动。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暴发以来,部分养殖场全部清栏,且短期内难以复养。疫情疫病导致生猪供应减少,大大推动猪肉价格上涨。四是生猪生长周期性影响。生猪生产具有周期较长、途中难改变的特性。散养户以当年市场行情报价为标准预期未来收益,陷入“蛛网困境”,形成生产计划赶不上变化,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
关于我们
极速体育直播吧nba(简称:良友股份)始创于2003年,位于苏浙皖交界的江苏省溧阳高新区内,占地...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极速体育直播吧NBA选秀_极速体育直播吧nba英超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苏ICP备2021039394号-1友情链接: 极速体育直播吧nba | 极速体育直播吧NBA选秀 | 极速体育直播吧nba英超